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  > 年报  > 赛罕区图书馆2018年工作总结

赛罕区图书馆2018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8-12-26 16:00|浏览次数:1599

1、以“国学小课堂”和“中华创世神话”系列活动为载体,发挥公共图书馆功能,开展未成年人服务活动12场以上,开展留守儿童服务活动,针对老年读者、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文献借阅、阅读指导、送书上门等服务,效果良好,每年活动累计次数达4场。

2、每年通过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世界读书日等主题活动开展相关宣传平均每年开展讲座、培训20次,年流动阅读推广活动30次,报道涉及报纸、当地电视台、广播,与此同时,通过馆内海报、宣传栏等,对到馆读者也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3、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中国文献著录规则》(第二版)为依据,制订了文献分类细则,严格编目。对书标、加工号和馆藏章统一规范。架位维护管理制度完善,排架落实到第三级,正确率92% 。按照图书剔旧原则和剔旧范围,每年进行一次图书剔旧工作,剔除一些破损严重、多年未借阅的书刊。建立了文献保护相关的规章制度,对防火、防盗、防潮、防尘等制度作了规定。

4、成立了地方文献工作小组,由馆长担任组长。为了做好地方文献工作,专门制订了地方文献工作规划,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设有地方文献专柜,目前共有地方文献536册,其中已编目文献212册。地方文献收集包括方志、地方出版物以及本地生成的内部资料等,地方文献服务情况开展良好。

5、赛罕区图书馆为了扎实推进赛罕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和总分馆的建设进程,进一步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截止日前,共设立分馆15处,分别为:3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设立分馆11处,中国人民解放军66373部队1处,赛罕区普逻音响公司1处,张宝华艺术团1处,凯元广场1处。并为边远贫困小学如:黄合少镇中心小学发放图书2500余册,建立服务点。实现了区域内二级行政分馆全覆盖;总分馆服务效能良好;农村服务网点达到101个,建设布局合理、运行良好。通过组织化引导、自主式管理、组团式服务,实现“网络”与“网格”、现实与虚拟的多重覆盖,逐步构建起以公共图书为核心的“双网互动”组织体系。

6、图书馆行业协作协调与社会合作。赛罕区图书馆已分别与本区域内回民区和呼和浩特市图书馆签订了馆际互借协议书;区域外与通辽库伦旗图书馆签订了馆际互借协议书。赛罕区图书馆与赛罕区司法局合作,由司法局提供文献,图书馆提供场地,共同建设了法治图书阅览站;与赛罕区残联签订了共建文化助残服务项目,由图书馆提供服务,残联提供场地和活动支持,共同为残疾人服务。

7、制定了《赛罕区图书馆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各部门的财产设备经常清点、检查,每年进行一次全馆国有资产大清点。档案管理方面,行政档案、业务档案相对完善、齐全。

8、组织文化和表彰奖励。公共图书馆建设是衔接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重要一环,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积极履行县级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承上启下作用。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会评选出2名最美图书馆员,以此激励图书馆职工竭诚服务读者,制定有年度“最美图书馆员”评选活动方案。

    9.经费保障。为保障公共文化图书工作正常开展,我区将文化建设纳入全区财政预算,今年为辖区内21处社区投入资金93万元,每处配备图书1500余册。免费开放经费足额到位。馆内新增图书5000余册,现已经全部编目录入上架;购置图书自动化设备均已投入使用。总藏书30万余册,阅览座位470个,可上网电脑47台,共设借书处、少儿阅览室、地方文献室、电子阅览室、报刊阅览室、自习室和残障阅览室7个功能室。并提供残疾人无障碍坡道,和盲人专用电脑、残疾人座椅、无障碍服务的阅览座位等。


赛罕区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30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