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赛罕区地方文献是具有赛罕区地方特点的文献资料的收录和总汇,是反映赛罕区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资源宝库。赛罕区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计划以《赛罕区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为统领、依据《赛罕区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注重地方文献收藏的延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保存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满足读者需求。
二、发展目标
收集、保存地方历史文献,为地方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是地方图书馆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对地方文献资源的征集、开发和利用,传承、弘扬赛罕区文化,促进全民阅读,打造图书馆服务品牌,扩大图书馆影响,为赛罕区建设“文化强区”提供资源保障。
三、工作小组
为促进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工作的开展,特别成立地方文献工作小组,负责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工作。
组长:吴俊卿
副组长:张泽林
成员:银瑞芳 毕娜
四、主要任务
(一)文献征集内容
1、反映赛罕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历史状況的各种史志(包括市县志、乡镇志、村志、部门行业志)、年鉴、地图、画册、地名录、文史资料、年报、会议资料等,此为地方文献收藏重点。
2、1949年10月以前在我国出版或收藏的蒙古文以及蒙古文与其他文字合壁的图书、经卷、档案、手稿、抄本、因册、地图、连续出版物、缩微品、复制品、书札及档案资料。
3、赛军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学校、企事业等单位及个人编撰的各类出版物、 汇编资料等。
4、各个时代的本地或在赛罕区生活和工作的非赛罕区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士撰述的回忆录、人物传记资料、日记、信函、字面、回忆录、著作手稿、声像资料、文章等。
5、谱牒,本地区一些家族史、家谱、族谱。
6、具有区域特色的论著。
7、地方资源和产业文献。包括赛罕区蔬菜种植业和奶牛养殖业为主的农业产业,以金桥开发区为依托的石化、电力、硅业、光伏材料、烟草、印务产业以及服务业为主的商贸、餐饮、物流、金融、房地产、总部经济、交通运输的第三产业等特色资源文献。
(二)文献征集类型
上述各类文献其征集类型包括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其编纂形式包括普通书刊、地方史志、族谱、年鉴、年报、学报、目录、索列、图片、画报、手册、地图、简报、通讯、资料汇编、会议资料、专刊、统计资料、科技资料、成果汇编、纪念册、产品目录等文献以及名人手稿、书画、册页、拓片、照片、邮册、契约文书等特殊类型文献;其载体材料包括纸、绸布、金属、木材、石材、胶片、磁性材料等;其发行方式包括邮发、自发、代办发行、委托经销、公开销售、内部交流等。
(三)文献征集方式
通过公开征集、购买、访求、复制、交换、受赠、呈缴、馆际互借等多种方式和架道,力求做到连续、全面收集。
捐赠文献凡符合本馆入藏标准而本馆尚未收藏的,将被作为正式馆藏,永久保存,并将向捐赠 单位或个人频发收藏证书以作凭证。
凡通过捐赠或交换获得的文献,均应加盖“赠送”、“交换”专用章。
(四)实施地方文献数字化工程
“十三五”期间,对已有部分地方文献进行数宇化,建设1到2个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并实现网上检索。
(五)文献整理
继续通过对地方文献的整理、开发、利用和宣传,树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品牌,发挥地方文献在赛罕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五、保障措施
1、结合其它地区地方文献征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出台有关本区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文件,规定本区出版发行的图书、期刊、投纸、图片、数字资源以及音像制品等都应向区图书馆缴送样本。
2、加强合作,互通有无。加强与内蒙古自治区各类出版机构、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以及各系统图书馆等地方文献收藏单位的联系,通力协作,相互支持,互通有无。
3、依托专题文献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积极向区政府争取地方文献建设的专项经费。馆内划拨出一定经费支持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开发。
赛罕区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3066号-1